教育部实施双减政策,“双减”后第一个学期中小学校有何变化?--双减政策指的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火运考试网带你了解双减后新学期有这些变化 ,希望本文能帮到你。
双减政策指的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公开发布。力度空前的“双减”政策在全国近2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落地以来,从家庭作业到校外培训,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服务,“双减”给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重复性的作业少了,周末和假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班停了,疲惫的感觉缓解了……“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些家庭的氛围轻松了不少。
10月26日,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学生在上天体演化课。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这个十一假期,没有培训班和大量的家庭作业,让我们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安徽省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的四年级学生家长陈芸说。假期里,她和孩子一起看了电影《长津湖》、去了两次图书馆,还做了垃圾分类的小调查。
“双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教育部建立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直接面向学校、社会公开进行作业管理问卷调查。监测显示,截至10月底,94.7%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作业少了,质量却不能降;时间短了,效果却不能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双减’政策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要更科学地设计作业形式和内容。”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姜颖说。
据介绍,江西省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智慧作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无效性作业义务教育阶段师生优化作业设计,减少作业总量。
在北京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开学之初就通过对各年级的调研及数据分析,建立了作业时长参考样本。校长刘雪梅介绍,学校对作业时长统一设计、统一安排、统一协调、统一公示,以确保科学、有效、轻负。作业方式设计强调多元化,减掉了一些重复书写、增加了一些生活体验,如日常观察、动手实践、拓展阅读等。
教育部监测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中,99.3%的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97.1%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
不去培训班,作业总量也控制了,孩子们下课去哪里?今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课后服务“5+2”全覆盖,要求“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方案。
从新学期开始,课后服务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推进,解决家长的“三点半”难题。
安徽省教育厅要求,坚持课上课后衔接、校内校外互补、线上线下融通,开发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吉林省则构建了“静态服务+动态社团”的“1+X”多维模式。
10月29日,在合肥市蜀山区琥珀小学东区,学生在下象棋。新华社发(陈三虎 摄)
合肥市四年级学生李鑫宇,这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后托管,“作业在托管班上就能完成,然后就在班上看看书、练练字”。
据教育部监测平台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不含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为89.7%,其中七成的学生每周5天全程参加,教师参与率为89.8%。
“虽然比以前辛苦,但多了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师生关系更密切了。”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教师周春玲说。
10月29日,在湖南省资兴市鲤鱼江完全小学,学生练习合唱。新华社发(李科摄)
“双减”能“减”下去,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能“增”上来。
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强化科学评价引领,同时推动各地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今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各专委会分学科、分领域对学校加强调研指导学校强化教研、精心备课,补齐教学短板,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减负增效’,重点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时间管理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浙江省杭州市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介绍,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春晖小学引进了智能辅助系统帮助老师进行课堂诊断,老师语速是否合适,提问是否有效,哪段时间比较低效,在课堂结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报告,一目了然,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行为,也让学校教研更高效。
辽宁省锦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教学大赛,激发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浙江省开展“兜底教研”,助力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10月22日,贵州省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学生在练习手鼓。新华社发(范晖摄)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减负”“提质”两手抓,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严格均衡分班、严格教学要求、严格作业调控、严格考试管理,有效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社会已初步形成了共识。现在不管是课后还是周末,都已经看到了改变。”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邵曙光说,扭转长期形成的观念绝非一朝一夕,但是会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只要将“双减”政策持续落实下去,就会看到好的效果。
教育部实施双减政策,“双减”后第一个学期中小学校有何变化?
为了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等负担,教育部决定开始实施双减政策,那么“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中小学校有何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部实施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造成新一代的负担。话说现在的中国教育,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老师也一样希望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过多的压力,学校老师布置的过重作业,家长报名的各种培训机构,让孩子透不过气,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得不到释放压力渠道。于是教育部就出台了双减政策,来缓解孩子的压力。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家长和孩子都是喜忧参半,为何这样说呢?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自己不用参加课外辅导了,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可是对于家长而言。不参加课外辅导,自己的孩子成绩该如何保障?
其实呢,这点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双减”政策实施后,教育部对中小学校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那么学生的第一个学期中小学校有何变化?为了为了学生的教育发展问题,教育部推出了课后延时服务,也就是说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根据自身孩子的学习情况选择课后延时服务,学校会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监管2小时,也就是说由学校的专业老师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所以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问题了。
那老师是不是就苦不堪言了?其实不是的,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轮岗,对于参加课外延时服务的老师还会有额外补助,这也给了想赚生活费的老师一个渠道,总之可以说是十分的人性化,家长可以少操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大家对此政策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