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3+1+2
自2014年上海率先公布并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以来,其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便备受瞩目。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高考改革不断深化,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公平的升学路径,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2025年的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3+1+2,更是将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新方案,探讨其对考试制度、学生发展及高校录取的影响。
一、改革背景与理念上海作为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始终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平、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更高期盼,上海高考改革应运而生。新方案3+1+2旨在打破传统高考模式的局限,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通过优化考试招生制度,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
二、新方案具体内容所谓3+1+2模式,即考生需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以及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的1门首选科目和2门再选科目。这一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考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一改革不仅减轻了考生的考试压力,也提高了外语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1门首选科目和2门再选科目的设置,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兴趣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科目组合选择。在招生录取方面,高校将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等进行综合评价录取。综合素质评价涵盖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改变了以往单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局面,更加全面地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等级赋分制与公平竞争为确保不同科目之间的成绩可比性和公平性,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继续采用等级赋分制。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但经过等级赋分后,每门科目的分数将转换为11个等级,从A+到E,每个等级的分数从70分到40分不等,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这一制度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不同科目难度的考量,也保证了考生在各科目上的公平竞争。
四、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在志愿填报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志愿填报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每个专业组由相同选考科目要求的多个专业组成,考生需在每个院校内选择特定的专业组。这一改革使得志愿填报更加精细、科学,有利于高校选拔到更加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才。同时,新方案还设置了多个批次的志愿填报,包括针对特定高校的特殊批次、本科普通批次等,以及两次征求志愿的机会。这些设置不仅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选择,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
五、改革意义与展望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3+1+2的实施,标志着上海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一改革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利于高校选拔到更加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新方案的实施还将对上海的高中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业规划以及高校的招生录取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高考改革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上海高考改革新方案3+1+2的实施,是上海在教育改革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一改革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高校的多样化人才选拔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我们共同期待上海高考改革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上海新高考总分是多少?
上海高考总分是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分别为150分,另外3门选考科目每门满分70分。
新高考总分需要根据高考模式而定,具体的高考模式如下:
一、“3+1+2”新高考模式总分750分:“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二、“3+3”新高考模式总分750分:第一个3: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总分450分;第二个3:另外3门选考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赋分,总分300分,所以总共满分为750分
三、上海新高考总分660分:上海新高考总分660分满分。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上海选考科目单科满分70分。选考科目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任选3门,每门70分,共210分。
新高考特点:
1、公平性。
新高考改进招生分配制度,保障入学公平。首先,新高考制度多种措施同时并行,大力推进党中央支援中部、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提高东部地区高校招收中西部地区考生的比例,将更多招生名额投向中部和西部。同时,关注像河南、山东这样因人口众多而导致入学机会偏低的省份。
其次,新高考制度关注农村考生,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以及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定向招收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提高重点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例,让边远山村的学生能走出大山,用知识脱贫致富。
最后,新高考制度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为改变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高以及造假加分资格等问题,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取消多项加分项目,保留少部分补偿性加分项目,同时对加分项目的分值进行明确规定。
2、科学性。
新高考改革考试评价方式,人才选拔更加科学。首先,除了统一高考外,新高考制度采用多元评价的录取方式,改变了以前的“一考定终生”。在上海很多高校采用“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10%”的计分比例。在浙江,将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融合成一个成绩,最后择优录取。
这种选拔方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有助于高校挖掘到优秀有潜质的学生。其次,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更加成熟。由于新高考制度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学生考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学校将综合素质评价包括的五项内容予以记录,同时高校扩大综合素质评价的试用范围。
要求学业水平考试用等级的形式呈现,同时高校可提出选考科目要求。最后,高考自主招生更加顺畅。针对自主招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出台政策规定,要求自主招生计划控制在2%以内、控制考核内容、强化招生监管、学校推荐改为学生自荐。同时,调整自主招生考核时间。
3、自主性。
新高考改革招生录取方式,赋予学生和高校更多的自主性。首先,考试科目组合选择和考试次数增加。上海、浙江为新高考制度的先行试点,上海市实行“3+3”的模式,选考科目“6选3”。浙江也实行“3+3”的模式,但选考科目为“7选3”。
选考科目组合多达20—30种,同时学生有2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机会。该模式自2014年开始实行,2017年突破文理分科限制的考生已经达到了78%。而作为全国第三批高考改革试点的河北、辽宁、江苏、湖北、广东、重庆、福建、湖南等8个省市。
明确对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实行“3+1+2”的模式,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其次,“专业+院校”和“院校专业组”的录取模式,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填报方案。
上海等地尝试取消一本、二本的录取批次,从以往按照一、二、三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变成按考生的成绩填报志愿、分段录取。鼓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能力特长来选择喜欢的专业,不因高校的批次和身份名声而放弃自己的喜好。
这种填报方式突出了新高考以专业为主导,尊重考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最后,招生录取方式更加多样。除了普通高校统一招生外,还有自主招生、定向招生、免试推荐等多种选择。高职院校的通道也更加宽广,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使考生能最大程度地考上心仪的院校。